何为中国的脊梁(二)
兴航周语/总203篇 2月17日/星期一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回看黄老的一生,矢志报国无怨无悔,功绩赫赫深潜无名,他将满腔热血抛洒给国防事业,以赤子之心铸就了精神丰碑。这位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戈壁荒漠到深海大洋,这些共和国的脊梁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无数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脊梁的坚守。
自古忠孝难两全。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研究人员不但要背井离乡,更要“人间蒸发”,与至亲隔断音讯。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黄旭华离开时还是32岁的盛年,再见母亲时已年过花甲。他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种寂寂无声的坚守,正是中国脊梁最宝贵的品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科研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他隐姓埋名28年,在偏僻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默默无闻地为核武器的研制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他一共指挥了15次。即使在“文革”中受到批斗,他也从未放弃对核武器事业的坚守,始终心系国家的核安全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他曾说过:“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种始终不渝的坚守,正是中国脊梁最动人的情怀。
二、敢教日月换新天:脊梁的担当。
我国启动核潜艇工程之时,科技基础薄弱,外国严密封锁,虎视眈眈,但黄旭华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一起白手起家,潜心钻研,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越过一道又一道雄关险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中国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深海中筑起了钢铁长城!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到:“如果有下一辈子,我还是喜欢干最艰苦的活。最艰苦的,才是最能够磨炼人的。”旁人眼中的苦,在他看来,却是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攀上顶峰的乐。他们知道,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后的祖国!这就是中国脊梁的担当。
在我国的科技领域,还有无数像黄旭华一样的科学家,以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科技的壮丽篇章。从“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到“天眼之父”南仁东……每一位科学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拼搏奋斗,为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科技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挺膺担当。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脊梁的传承。
黄老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核潜艇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展现了中国脊梁的博大胸怀。近年来,黄旭华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通过设立各类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大家继承前辈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这种精神的传承,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如今,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续写着中国脊梁的故事。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新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脊梁的精神前仆后继,代代相传,永不过时。
回过头来看,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贸易摩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内,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等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脊梁的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奋勇前行。以先辈为榜样,挺起我们的脊梁,将他们的报国情,融进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基因;将他们的强国梦,汇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殷殷嘱托,致敬国之脊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