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特色办学:分类推进下的民办高校发展之路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宏伟蓝图中,“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其中,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授权、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一改革举措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办学资源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因此,通过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8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为25.67%。其中,民办普通本科学校391所;民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民办高职(专科)学校374所;民办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994.38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为26.34%。尽管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仍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分类推进改革,可以更好地引导民办高校找准自身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
二、教育强国背景下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时代定位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是党和国家为新时期民办教育建设发展指明的新方向、新要求。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色发展作为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其时代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强国战略的需求、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出发,能够科学明确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时代定位。
(一)科学明确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
民办高校有着各自的办学特色,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资源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明确自身的办学类型与层次。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以及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通过明确办学类型与层次,民办高校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扩张。
从全国民办高校的现状来看,目前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应用型和技能型办学类型。其中,民办应用型高校占比49.43%,民办技能型高校占比50.19%。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契合。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着力聚焦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
在明确办学类型与层次的基础上,民办高校应进一步聚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科研特色等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和培育特色与优势,民办高校可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学科特色为例,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民办高校共增列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个,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国际商务、翻译、机械、会计、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金融、社会工作、材料与化工、教育、护理、设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25个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不仅提升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也为民办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他民办高校应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三)着眼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应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要求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通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民办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教育强国建设中民办高校的发展之道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民办高校的发展之道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一)优化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民办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这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提高科研水平等。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民办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加入。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教学设施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民办高校应加大投入,完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同时,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民办高校应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还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等。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民办高校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面,民办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争取学位点授权,拓展提升办学层次
学位点授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学位点授权,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通过争取学位点授权,民办高校可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首先,学科建设是争取学位点授权的基础。民办高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还应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截至2024年,全国民办本科高校中仅有1所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9所高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共占民办高校总数的2.42%,反映出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和努力。
其次,要大力提升科研实力。科研实力是争取学位点授权的关键因素之一。民办高校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最后,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争取学位点授权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应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持续发展
经费投入是保障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经费投入,保障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民办高校应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同时,还应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提升自身的项目获取能力和经费使用效率。二是要有效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民办高校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包括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校企合作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的建设,民办高校可以更加稳定地保障自身的经费需求和发展需求。三是要加强经费管理和提升使用效率。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率是衡量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民办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力度。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综上,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民办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融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争取学位点授权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努力,清晰把握民办高校发展的“形”与“势”,实现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劲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教育统计学会副会长;张锋兵,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质量监测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