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学院如何建
兴航周语/总208篇 3月24日/星期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新兴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前日在省政协跨境电商专题调研会上,让笔者深刻地感觉到,山西作为内陆省份,虽在跨境电商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积极向好,凭借特色产业基础与高教资源,同样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对于我省较为突出的跨境电商人才短缺问题,笔者认为参考杭州、深圳等地模式,加快我省相关产业学院建设是可行之策,也是必由之路。以下为几点建设思路,与同仁分享交流。
一、多方协同治理,形成“政企校协”四位一体管理机制。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资源,形成协同治理的生态网络。具体措施如:1.成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构。设立产业学院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商务部门代表、高校管理者、项目企业负责人及行业协会专家,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与运作流程。2.出台政策配套支持。参考杭州经验,建议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如税收减免、场地租赁优惠、人才引进补贴等,吸引企业深度参与。3.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如珠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依托珠海市电子商务协会,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对接,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就是极为可行的做法。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企业校区+实战项目”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山东有高校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巡回辅导活动,将教学场景延伸至企业园区,实现“教学做合一”。湖北某高校则通过引入产业园项目和企业资源,让学生在真实业务流程中完成实训任务。如此,产与教不再是两张皮,切实实现“融合”二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1.建设“企业校区”实践基地。在跨境电商综试区或产业园区内设立实践基地,使得学生可以在企业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训。2.大力推行“项目制”教学,以真实商业需求驱动教学。比如将课堂搬到跨境电商交易会现场,让学生通过展会实战亲身体验,提升操作能力。
三、数字技术本土化,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跨境电商人才需兼具数字技术能力与本土产业认知。参考杭州、港珠澳等地区产业学院的做法,建议:1.加强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开设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AI运营、区块链技术应用等前沿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2.做好本土产业特色融入。我省就可围绕小杂粮、陈醋、汾酒、茶叶、陶瓷等特色产品开发“特色产业跨境营销”课程。3.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聘请企业导师承担30%以上专业课教学;同时,推动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依托太原武宿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进行跨境平台实操、物流仓储等场景化训练,提升教师实操实践的教学能力。
四、服务地方经济,推动“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融合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学院需要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提议:1.产业需求调研先行。要组织师生团队深入地方产业带(如能源转型区、特色农业区),开展行业痛点诊断与解决方案设计。2.构建“产品+电商”出海模式。可以借鉴景德镇学院的“陶瓷文化出海”项目,将非遗技艺与跨境电商结合,开发独立站与社交媒体营销方案。3.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依托“一带一路”节点优势,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培养小语种跨境人才,推动山西特色产品进入俄语区及中东欧市场,也是我们下一步可以着力之处。
综上所述,倘若我们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能够以“多方协同治理”为框架,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内核,以“数字技术本土化”为特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闭环生态,具有专业知识、全球视野与本土根脉的跨境电商人才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山西亦将有望在跨境电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为内陆省份的数字经济转型提供示范样本。希望更多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兴起,希望更多的跨境电商人才竞相涌现。
上一篇:成效低的八种形态
下一篇:没有了